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5-2-16 09:39:02

三极管的输入I/U曲线的理论计算与实测

               三极管的输入I/U曲线的理论计算与实测
      闲来无事,对比一下三极管的输入I/U曲线的计算与实测,看看会发生哪些问题?计算的测量的I/U曲线能否吻合。
   三极管的I/U曲线的PN结I/U曲线计算公式见下图,三极管的I/U曲线还要将rbb计算进去。

   计算时温度的电压当量通常选取26mV,测量时若Ic电流选取较大,导致PN结温度高于27摄氏度,温度当量要大于26mV。
   一、二极管的I/U曲线
      1、测量的2AP9的I/U曲线见下图:

   
将此曲线填入计算软件,计算数据如下:
UT=28   Is=23uA   rbb=38时计算曲线的测量曲线基本吻合。

    2、测量的1N4148的I/U曲线见下图:


将此曲线填入计算软件,计算数据如下:
UT=28.5   Is=0.00014uA   rbb=60时计算曲线的测量曲线基本吻合。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5-2-16 09:45:29

二、三极管的输入I/U曲线
计算公式:
Ube=hbe*Ib+ hre*Uce
三极管的输入I/U曲线除了由PN结决定外,受hre的内部反馈系数影响较大,当Uc=0时,可以用二级关于公式计算。当Uc不等于0时,能否采用二极管的计算公式,通过改变Is和rbb来代替呢?若能代替,会有多大的吻合度呢?
1、3DG6的输入I/U曲线的测量与计算
测量:

计算1:计算Uc=0V时的曲线参数:
UT=28   Is=0.000001uA   rbb=200时计算曲线的测量曲线基本吻合。

计算2,计算Uc=3V时的曲线参数:
UT=28   Is=0.0000000035uA   rbb=490时计算曲线的测量曲线基本吻合。
当Uc=3V时的hre内部反馈等效于Is减小,rbb增大。

2、9018的输入I/U曲线的测量与计算
测量:9018当Uc=3V时,内部反馈hre相当于把Uc=0V时曲线向右平移,曲线形状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计算,计算Uc=3V时的曲线参数:
UT=26   Is=0.00000000005uA   rbb=170时计算曲线的测量曲线基本吻合。

待续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5-2-16 12:40:27

本帖最后由 changwanren 于 2025-2-16 12:46 编辑

3、3AG1B的输入I/U曲线的测量与计算
过去的老锗管经过半个世纪的老化,Rcb变小,当基极开路时,测量集电极和发射极的电阻已经达到几千欧姆数量级,基极短路时,集电极和发射极的电阻可达100千欧姆以上。所以,内部反馈系数hre变大,I/U曲线的测量已经很难达到官方手册中的数据。
测量:

计算1,计算Uc=0时的曲线参数:
UT=26   Is=0.48uA   rbb=100时计算曲线的测量曲线基本吻合。

计算2,计算Uc=2.4V时的曲线参数:
UT=26   Is=0.0078uA   rbb=1090时计算曲线的测量曲线基本吻合。


4、3AX31的输入I/U曲线的测量与计算
手中有一些加长版的3AX31,hre的内部反馈系数出乎意料,看一下其中两只的测量结果:

测量1

测量2


对其中一只3AX31计算
计算Uc=0V时的曲线参数:
UT=28   Is=40uA   rbb=35时计算曲线的测量曲线基本吻合。

计算Uc=3V时的曲线参数:
UT=28   Is=1uA   rbb=265时计算曲线的测量曲线基本吻合

两只3AX31比较,当Uc=0时,输入阻抗小的三极管,当Uc=3V时,由于hre反馈,等效于rbb变得更大些。
待续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5-2-16 16:27:37

5、8050的输入I/U曲线的测量与计算
测量:

计算1:当Uc=0时,
UT=26      rbb=270,计算曲线跟实测基本吻合

计算2:当Uc=3V时,
UT=26   rbb=2700,计算曲线跟实测基本吻合

我们知道rbb不可能等于2700欧姆,只是在计算上,I/U曲线等效于rbb=2700欧姆加PN结的曲线的结果与实测基本吻合。

lrain 发表于 2025-2-16 17:21:35

MT4S301 发表于 2025-2-16 17:48:17

常老师这样测出来的Is准确吗,如果Is是准的这套测量还蛮有用的。
比如鉴别进口管/国产管/冒充管、设计带隙基准电路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5-2-16 18:00:58

本帖最后由 changwanren 于 2025-2-16 18:27 编辑

lrain 发表于 2025-2-16 17:21
问下楼主,在制作这类测量设备时是如何保证精度的,有用更高端的设备校准过吗?

此测量设备为自制的“三极管图示仪”,A/D芯片采用的是ADS1115芯片,电压测量误差小于1%没问题,仪器采用了一些运放芯片,采用负反馈使电压增益为2倍,由于温度变化,会使运放有几毫伏的零点温漂,由于测量的是直流电压和电流,保守估计,误差可以小于5%。
此仪器测量的电流电压测量采用误差1%的数字万用表校准。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5-2-16 18:07:05

本帖最后由 changwanren 于 2025-2-16 18:53 编辑

MT4S301 发表于 2025-2-16 17:48
常老师这样测出来的Is准确吗,如果Is是准的这套测量还蛮有用的。
比如鉴别进口管/国产管/冒充管、设计带隙 ...

这个Is在计算中定义为反向饱和电流,跟测量的反向电流对不上号。手册给出的反向电流要给出反向电压,如0.1伏,1伏,5伏等。不知反向电流和反响饱和电流是否有区别。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但不知是否正确。反向饱和电流应该不随反向的电压增大而增大,反向漏电流(相当于给PN接并联一只电阻),电流要随反向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如2AP9计算的Is=23uA,实测当反向电压1.5V时,反向电流是5uA,当反向电压12V时,反向电流是15uA,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5-2-17 08:09:01

   三极管的Uc=0V与Uc=3V时。I/U曲线的总体斜率的变化,反映了三极管的放大倍数随Ib的变化,9018的放大倍数随Ib的变化很小,所以I/U曲线的总体斜率的变化也很小。
我们知道三极管的低频运用的输入阻抗计算公式:Rbe=rbb+β×26/Ie,由于β是变化的,并且变化规律没找到计算公式,所以只能指定的Ie进行一点的计算。若三极管的PN结的计算公式+rbb,寻找到rbb和Is的一个固定数值,得到的I/U曲线与三极管的输入阻抗变化曲线完全重合,就能总体的计算三极管的低频运用的输入阻抗的变化曲线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极管的输入I/U曲线的理论计算与实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