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线的诺贝尔奖
关于天线,有一个诺贝尔奖是由于天线产生出来的。这个诺奖在物理学中非常重要,这个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一门学科。
有人记得吗,来说说。 我抄来一篇: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
由于天线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是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他们在1978年因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当时正在使用一个超级敏感的20英尺长(6.096米)的喇叭天线进行实验,该天线最初是为探测无线电波而建的。他们的实验意外地探测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一发现对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证据,因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他因在无线电报技术方面的改进而与马可尼共同获得了19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布劳恩对无线电报技术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他对电磁波的研究上,特别是他在天线设计方面的贡献。他发现了产生高功率低阻尼电波的方法,并发明了磁耦合天线,这些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无线电通信的距离和效率。布劳恩的工作不仅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电子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
布劳恩的天线研究不仅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更重要的是,他的工作为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他的研究成果使得无线电信号能够更远距离地传播,这对于当时的通信技术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布劳恩的研究还促进了其他科学家对电磁波的深入研究,从而加速了整个物理学领域的发展。
布劳恩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天线设计,他还对阴极射线管进行了改进,这一发明对于电视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布劳恩还参与了无线电波的早期研究,他的工作为后来的无线电天文学奠定了基础。 铁蛋 发表于 2024-11-11 11:05
我抄来一篇:
彭齐亚斯 ...
对。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一个从俄逃至美国的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创立的。他和他的学生阿尔佛一起写了论文,在发表之前伽莫夫想二人的名字正好是α和β,于是玩心大起,拉上他的化学家朋友贝托一起署名,凑齐了αβγ,发表在那年的4月1日愚人节。
由于该理论在当时过于惊世骇俗“荒诞不经”,论文发表后被很多科学家所不齿,调侃地把这个理论称为“大爆炸”。贝托甚至认真考虑要求把他的名字从论文上除去。
直到贝尔实验室的两名年轻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测试他们的一个喇叭形微波天线时发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噪声,并且不随季节变化,对应的辐射温度为3.5K(后来测量修正为2.7K),他们判断该辐射并非来自地球,而是弥漫在宇宙各处。他们将这个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上。
很快,物理学界证实该辐射就是伽莫夫的“大爆炸”理论所预言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且测量值和理论预测的数值符合得很好。
从此宇宙大爆炸理论确立并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确的证据证实,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也很快获得诺奖。 bobjams 发表于 2024-11-11 11:37
对。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一个从俄逃至美国的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创立的。他和他的学生阿尔佛一起写了论文, ...
你说,这要是矿石论坛上的人发现这个并获奖,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儿啊:P 铁蛋 发表于 2024-11-11 11:40
你说,这要是矿石论坛上的人发现这个并获奖,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儿啊
哈哈矿坛基本是一群老头,爬不上屋顶去调试天线了。 bobjams 发表于 2024-11-11 11:56
哈哈矿坛基本是一群老头,爬不上屋顶去调试天线了。
那得看啥屋頂了,要是華北那曬乾糧的屋頂還是沒問題滴:lol 诸葛赚赚 发表于 2024-11-11 16:15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他因在无线电报技术方面的改进而与马 ...
马可尼的同事,无线电鼻祖了 伽莫夫如果留在苏俄恐怕在三四十年代就会被慈父咔嚓了。
他还是著名科普作家,他的两本科普书我都看过,一本是从一到无穷大,一本是物理世界奇遇记,都是好书,我少年启蒙读物。
伽莫夫在科学上两大贡献,一个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假说。另一个是原子核嬗变的简单量子隧穿模型。
他要是活得长一点,按照现在物理学诺贝尔奖这么难发的现状,他有资格得一个。 本帖最后由 girlexplorer 于 2024-11-11 19:57 编辑
还有一个,休伊什。
1967年,他建了一台高精度射电望远镜,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意外发现了中子星,获得了诺贝尔奖。
还有一段趣事,发现是他助手发现的,助手向他汇报,一起研究,确认是中子星。
诺贝尔奖发给了他,助手没获奖,大概论文里助手排在他之后。
助手倒是很看得开,助手说:如果项目失败,项目组长休伊什会承担所有责任;项目成功,组长获得最多荣誉也是应该的。
曾经想:如果接收设备“无限提高灵敏度”,天线可以大大简化。现在看来不可能,。 girlexplorer 发表于 2024-11-11 19:54
还有一个,休伊什。
1967年,他建了一台高精度射电望远镜,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意外发现了中子星,获得了 ...
他那个研究生是位女性,某天深夜值班守着这台射电望远镜(就是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无聊时不经意看了看纸带,发现有个无线电信号周期性地出现,而且时间周期十分精确。她立马意识到这个不同寻常,做好记录并给导师汇报。他们计算出这个信号来自一个遥远的星体,当时他们无法在现有天体理论中找到能解释这个信号来源的理论,这个信号要么来自智慧生命,要么是某种新的天体运行机制造成的,因此他们就开玩笑地说这个信号是“小绿人”的信息,并且把这个玩笑写进了论文。
在论文发表后,整个宇宙学界都兴奋地开始这项工作,有的进行着更加精确的观测,有的对此做深入的理论研究。很快,物理学家们得出答案,这是一颗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星体类型——中子星。
中子星一些恒星的核燃料烧尽后坍缩的结果,这类恒星死亡时,内部核反应已不足支撑自身巨大的引力,所有物质都向中心坍缩,元素的核外电子被压进原子核与质子结合生成中子并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形成超新星爆发,此过程发出的伽马射线暴能量超过太阳一生发出的能量总和,连附近星系都被照亮。这颗恒星只剩下下完全由紧密排列的中子组成的裸露的内核,因此称作中子星。
中子星拥有巨大的磁场、强烈的引力和极高的转速。它会把周围的星体(往往是它的伴星)上的物质吸引过来,在周围形成圆盘状的吸积盘。同时,落向中子星的物质由被潮汐力撕碎成原子并由于磁场的作用从中子星的两极喷出,形成巨大喷流。而强烈磁场高速旋转辐射的电磁波也是从两极发射出去,如果地球正处于接近其磁极的方向,就会收到周期性的电磁脉冲。所以中子星也叫“脉冲星”。 bobjams 发表于 2024-11-12 11:32
他那个研究生是位女性,某天深夜值班守着这台射电望远镜(就是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无聊时不经意看了看 ...
百度百科学习了下:
灯塔模型
许多人在初次接触中子星和脉冲星的概念时会将两者认为是不同的天体,实则不然,脉冲星只是依赖人类观测方式划分的某一类型的中子星.实际上,较为年轻的中子星的两个磁极在持续稳定的释放高能射线,与此同时,中子星的磁轴往往与自转轴并不重合,这就导致了进动现象.中子星两个磁极释放出的高能粒子束随着中子星的自转像灯塔上的探照灯一样在天区中扫过一个圆环,倘若此时地球恰好在扫过的圆环内,那么人们便可通过射电望远镜接收到一系列稳定的快速脉冲.而每次脉冲就代表中子星两极发出的高能射线扫过地球一次,脉冲周期也即是其自转周期.这也就是脉冲星的灯塔模型。
一个关键点:
"
中子星的磁轴往往与自转轴并不重合,这就导致了进动现象.
"
本帖最后由 Jambalaya 于 2024-11-12 12:55 编辑
bobjams 发表于 2024-11-11 11:37
对。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一个从俄逃至美国的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创立的。他和他的学生阿尔佛一起写了论文, ...
对数据查查黑体谱,看到上交大的一篇“皮布尔斯的物理宇宙”https://www.physics.sjtu.edu.cn/index_news/789.html
里边配了张2.728K黑体辐射谱曲线和观测数据对该曲线的拟合程度。
“
COBE卫星测量的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
”
https://www.physics.sjtu.edu.cn/oldweb/files/image025.gif
“
宇宙背景探测者(COBE),也称为探险家66号,是建造来探索宇宙论的第一颗卫星。他的目的是调查宇宙间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而测量和提供的结果将可以协助提供我们了解宇宙的形状,这工作也将可以巩固宇宙的大霹雳理论。根据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看法:宇宙背景探测的计划可以视为宇宙论成为精密科学的起点。这个计划的两位主要研究员,乔治·斯穆特和约翰·马瑟在20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
y轴MJy/sr单位,查下:
sr,Steradian
Jy: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17226275.html Jambalaya 发表于 2024-11-12 11:58
百度百科学习了下:
是的,这是恒星共同的特点,太阳的转轴和磁轴也不重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