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青岛的德国阀门不是传说
本帖最后由 1243645240 于 2022-6-5 10:11 编辑德国人在青岛待了17年,把下水道给修了。可是100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下水道使用了百余年,青岛城建人员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损坏,到处找不到合适的,最后求助于德方,结果对方很快回复说,不用担心,在那个损坏的零件周围三米范围内,肯定有个地方藏有备件,工程人员细心查找,果然在附近找到了油纸包着的零件。
该阀门出自在青岛德国1897年修建的建筑内,铜铸造工艺
大家不要再信这些东西了.
作为青岛人,虽然我不生活在那片区域.
1,那片区域很小的一片,就那么几根下水道管子.你说他能起多大作用,现在青岛有几十倍的大.
2,没人说青岛不积水啊,下大雨也积水啊.
我们XYZ,喜欢造神.别的国家造神是造几个关键的就行了,我们是造了整整一个行政系统.并规定神不能谈恋爱结婚,然后只给最大的神配了老婆,给了生育权. 那天我忽然纳闷了,神里有老婆的还有土地和灶神.请问他们是如何绝育的? 杜蕾斯0.001够不够?
我们XYZ,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但无论听还是讲都只说一半,譬如天才是多少汗水那个,譬如狮子不会醒那个.统统都是扯淡.
事实上根本就是,利于我的我就夸大渲染,没有就造.不利于我的我就删掉看不见.结果弄了个畸形怪胎,跛脚瘸腿.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这篇公知文发表后,时任青岛排水管理处办公室主任乔先生就已经通过人民网公开辟谣过了:网传“油纸包”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当年德国的)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水泥的,不存在金属零件。
事实上,经过百年洗礼,德统时期的下水道能用的也就剩下2.66公里左右,不足青岛下水道总长度的千分之一。而且,青岛靠海,地势整体向海倾斜,本就容易排涝,将“不涝”归功于严谨的外来侵略者,纯属脑子被门缝夹了。 重金属、大型工作母机看德国;精密机械看瑞士;近代电子器械学日本(单单一个80年代产的录音卡座你拆开,不得不叹为观止!不得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 我在市北住。所谓的德国下水道系统如何如何坊间有点过于夸张,德占时期的青岛最好的地方让德国划为欧人区,也就是德县路以南那点区域。因为地理结构特点加上排水系统的优越,所以很少被淹。而我们家附近的青海路与港务局附近的铁路桥洞子,一遇大雨必淹。还有四方火车站附近海岸路的铁路桥洞子,大雨能给淹得不通公交车。每到雨季我都是关注气象预报,备好食品蔬菜,不下楼的。 如果青岛的排水系统靠这些阀门来控制的话,写这篇文的人确实被这阀门枷了。 “清朝时期青岛的德国阀门不是传说”可能“所言不虚”,但与100多年前青岛下水道应该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只是德国当时作为受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始)影响较深的国家,其工业制造水平确实比较高,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就购买过一些德国工业品,譬如“克虏伯大炮(多地海防岸防之装备)”、“定远号战列舰(北洋舰队主力舰之一)”...,而抗日战战时期德国毛瑟兵工厂19世纪末开始生产的“二十响驳壳枪”也是扬名华夏。不少坛友们听闻的老“德机(电子管收音机)”也算得较高档货色了。:lol 早就听说过,这个事情!
人家值得学习。 抵挡70年一遇洪水的市政工程遭遇了80年一遇的洪水。这就是国内的市政工程 供暖污水或供水管道可能,排水管道这也太小了,青岛的排水好首先是地形,平原地区想要提高排水等级多需要建强排站 这6分阀门不可能是排水阀 fiveyes 发表于 2022-6-5 10:55
这篇公知文发表后,时任青岛排水管理处办公室主任乔先生就已经通过人民网公开辟谣过了:网传“油纸包”的说 ...
说的非常到位。 果然是导演的脑子,可以随便编啊。哈哈哈哈 薛定谔的猫 发表于 2022-6-5 11:56
果然是导演的脑子,可以随便编啊。哈哈哈哈
猫的传说:lol 最近才突然醒悟,原来理工男是不能搞文艺创作的,想编一些情节最后发现连自己的逻辑都骗不了,最后只能不写了。 现在还有人相信这公知文,网上早就驳斥的见了底裤。德国在第一次大战以前也是到处山寨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