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技淫巧系列】根据五极管参数推导五极管接为三极管后的参数
本帖最后由 29BBY 于 2021-10-21 19:22 编辑这贴本来应该附在“五极管双电流源模型”之后,作为那个模型准确性的有力实证之一;P 可惜大家大部分都没有耐心看到最后,姑且把这部分单独发出来吧。
大家别以为我光说不练。只是因为学业繁忙,平时只能进行理论研究,焊机子要等到寒假了。
今后再发布这类小trick,都会冠以【奇技淫巧】之题,从那些长篇大论的理论研究里面独立出来。这样能让更多坛友看到,权当博君一笑!
/****言归正传****/
对于一只锐截止五极管,假如我们能拿到充足的数据,是否可以从中推出其接为三极管之后的参数(主要是放大系数μ)呢?答案是肯定的。其理论基础是我之前提出的五极管交流小信号模型。
(此处三极管接法指帘栅接阳极的接法)
首先给出三接后μ值之表达式:
μ=(g11+g21)/(g12+g22)
g11: 控制栅压对屏流的跨导
g12:帘栅压对屏流的跨导
g21:控制栅压对帘栅流的跨导
g22:帘栅对帘栅流的电导,即帘栅内阻的倒数
我们需要知道四个参数,而一般厂家提供的资料,绝少有如此全面的。他们提供这些数据,还不如直接给一张三接曲线来得省事;P 所以本贴实在没有什么实践上的意义,但有助于加深大家对五极管运作机理的了解。
实测时,我委托了小米兄,利用他的etracer测试出了五极管18040在某工作点处的四个电导值,接着又测出了三接μ值,数据如下:
静态工作点:Va=200V, Vg2=200V, Vg1=-3V, Ia=15mA, Ig2=4mA;
g11=9.041mA/V
g12=0.248mA/V
g21=2.417mA/V
g22=66.6uA/V
三极管接法μ=36.7
接下来,我们把实测数据带入公式,算得三接μ为36.42,可见与实测值非常之接近。
本次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双电流源模型的准确性。
再次感谢小米兄的帮助。
于海旺 发表于 2021-10-21 19:57
公式的格式出错了,分式的分母跑出来了 29BBY 发表于 2021-10-21 20:06
公式的格式出错了,分式的分母跑出来了
这个分式的分母是没跑的。
感谢于版和楼主的科普帖子。收藏了:victory: 本帖最后由 白居不易 于 2021-10-24 21:06 编辑
部分电子管手册给出三极接法(T,帘栅极接屏极)的放大系数μ值,现摘录如下供参考:
6AG5(屏压180V 45,屏压250V 42);6AH640;6AU6(EF94)36;6267(EF86) 38;EF80(6BX6) 50;FE184(6EJ7) 60;6BC5 (屏压180V 42,屏压250V 40;6SJ7GT19;6J7GT20;6BL8(ECF80五极部分) 47;6F6GT6.8;6V6GT(6P6P)9.8;6BQ5(EL84) 19.5;6P14 20;6L6G、6L6GC 8;EL34(6CA7 ) 11;KT888;5881(6L6G的改进管) 8;7189(6BQ5的高耐压改进管)19.5;7591(7868) 16.8;807(FU-7)8;6G-B815;
白居不易 发表于 2021-10-24 10:50
部分电子管手册给出三极接法(帘栅极接屏极)的放大系数,现摘录如下供参考:
6AU6(EF94)36;6267(EF ...
谢谢白版的资料!最近正在挑选三接后中高mu的五极管做推动管,正好作为参考。 每次看您的帖子都有收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