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4-10 07: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qfans 于 2020-4-10 09:43 编辑
如果前面你还是没有看明白,我这里再阐释一次:有大把的高级喇叭在设计低音单元的工作形态时候,依据“超低频无指向”这一经典现象,设计成侧低音、对地低音等形态。
这是对理论边界不清晰造成的:人对自然声中的近场超低频多数时候确实无法分辨指向,但这个问题中的各方条件并没有推演到极致。超低频无指向,但超低频的声源传播有方位!因此需要把超低频的工作形态设计为“依靠声源方位实现传播指向”,这并没有推翻经典现象,而是强调了要依靠方位指向来维持重播差值这一总的思路,明白?“超低频的声源方位”这个总的概念中,实际已经包含了“五个差”的条件正推和条件倒推!单个的接近自然声源形态的超低频确实无指向,但人耳却要依靠扬声器提供差值系统,因此在低频这块上,侧低音、对地低音都是削弱差值的设计、因为房间反射的问题甚至成了混乱差值的设计。
高频的设计也类似,而且一旦设计形态错误又多出了一个单元间自身干涉效应的问题。
我以前一直强调:要努力维持空间对重播微相位的低扰动水平。但你看看这些设计吧,都轮不到我在空间环节维持了,它在单元环节就已经搞不清自己在做什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