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篇关于国产CPU的文章,大家就不会那么愤恨了
近日看大家愤国产操作系统的贴子,看了很不是滋味。我虽不能讲出什么大道理来反驳,但是我知道国产PU,中国芯,也是被人愤得无以复加,但我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心里淡然了很多。中国芯如此,国产操作系统OS也如此。原文有相应的配图,建议到打开原网址看。权限有限不能直发网址,请删除“删除”两字,获得原文网址。
http:删除//info.ec.hc360.com/2015/10/231050841496-all.shtml
国产CPU列队三大阵营 自主就是斗不过外援?
2015年10月23日10:50 来源:慧聪电子网作者:电子产品世界T|T
近年来,在核高基项目补贴和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扶持下,国内从事高性能CPU设计的单位或公司数量也不断壮大,这当中有像龙芯、飞腾、申威这样拥有深厚技术底蕴的老牌IC设计单位,也有像宏芯、兆芯这样新秀;既有展讯这样的国有控股公司,也有海思这样的非国有制企业。
有人评价这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有人评价这是“重复建设、互相倾轧”。
事实上,在眼花缭乱的设计单位和公司中,根据自主可控程度高低和市场化运营的难易,可以分为三种难度模式:
一种走独立自主路线,构建自己技术体系的Hard模式,其代表是龙芯、申威;
另一种是自己设计微结构,保障芯片安全可控,但依附于Wintel或AA体系,兼容其软件生态的Normal模式,其代表是飞腾、君正、众志;
最后一种是和大陆外厂商合作、合资,或者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完全依附于AA体系的Simple模式,前者的代表是兆芯、宏芯,后者的代表是海思、展讯。
下面,我们就从三种难度模式的发展路线盘点国产CPU的技术路线和市场前景。
Hard模式发展路线
独立自主发展路线顾名思义在知识产权、发展路线选择权方面是完全由自己说了算,走自主路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拥有自主发展权。
拥有自己的指令集,可以自主扩展指令集,在发展方向上可以自主选择。例如龙芯就在获得Mips永久授权的同时,自行扩展了148条loongEXT、5条loongVM指令、213条loongBT、1014条loongSIMD,将Mips原本的527条指令,扩展为1907条,发展成为龙芯自己的loongISA,申威对Alpha的指令集也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扩展。
二是安全可控。
自主构建技术体系,可以实现从软件和硬件上同时实现安全可控。例如,龙芯正在以“loongISA+LCC+GS464E等自主研发的微结构+社区操作系统loongnix+软件生态+产业联盟”为基础,力争打造自己的体系,由于软件和硬件皆自己搭建,因而安全性较高。申威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软硬件体系,开发了自己的神威睿智编译器,研发了基于Linux的神威睿思操作系统,加上超算领域不像PC领域那样存在软件生态的掣肘,申威构建自主技术体系的道路可谓一片坦途——于2012年9月投入使用的神威蓝光超算使用了8704片申威1600,搭载神威睿思操作系统,实现了软件和硬件全部国产化。
龙芯GS464E流水线示意图
龙芯GS464E流水线示意图
三是利润全部在国内。
举例来说,龙芯构建了一个涵盖两三百家企业,上万名技术人员的产业联盟。因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实现所有利润都留在龙芯构建的产业联盟内,国外厂商除非加入龙芯的产业联盟,给龙芯当马仔,否则无法分走一分一毫利润。申威因专注超算领域,产业联盟比较封闭,目前除神威超算的液冷系统从国外采购外,其余大多实现国产化。
Hard模式之下也有两个不利因素:
一是技术门槛高,产业化难度大。
设计单位要独立完成指令集扩展、微结构设计、编译器研发、软件生态搭建等工作,还要吸引足够多、足够强的合作伙伴加盟,建立产业联盟。
二是不利于市场化运营。
目前,PC领域是Wintel体系的天下,而移动端芯片是AA体系的天下,服务器方面中低端市场基本被X86芯片占领,而高端服务器则是IBM的传统市场。构建自己的体系必然无法兼容国外Wintel体系和AA体系,不利于市场化运营。
Normal模式发展路线
Normal模式发展路线是指设计单位购买国外指令集授权,自主设计微结构,但依附于Wintel或AA体系,兼容其软件生态的发展路线。典型代表:飞腾(ARM)、君正、众志。
Normal模式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购买国外指令集授权。
举例来说,飞腾购买了ARMV8指令集授权,君正购买了MIPS授权,北大众志则获得了X86授权(龙芯课题组成立后,AMD主动找上门给的。至于其中的原因,你懂得)。
国防科大设计的兼容ARMV8指令的“小米”
国防科大设计的兼容ARMV8指令的“小米”
二是自主设计微结构和CPU,从硬件上来保障硬件安全可控。
举例来说,飞腾设计了“小米”,并有“火星”和“地球”两款产品;君正设计了XBurst0、XBurst1、XBurst2,并有Z系列、X系列、M系列三条产品线;北大众志自主设计了UniCore-1、UniCore-2,以及众志-805、PKUnity-3-130、PKUnity-3(65)、PKUnity86-2、PKUnity86-3等CPU或SOC,其中PKUnity86-3具有非常高的集成度,实现将CPU、GPU、DSP,北桥与南桥芯片组集成为单一芯片,最大程度地规避了大批量整机生产中的国外配套芯片断货和停产风险。
国产CPU
三是能兼容国外Wintel体系、AA体系的软件生态。
举例来说,“火星”和“地球”能流畅运行安卓及其应用程序;君正则是因为大量应用软件都是针对ARM写的,导致君正无法运行这些应用软件,针对这个问题,君正正在开发的MC转码,能在部分程度上改善兼容性的问题。另外,君正的智能手表inWatchT搭载了TencentOS;北大众志则是能完全兼容Window98、WindowXP、Window7等操作系统。
君正用于智能手表inWatchT的IngenicNewton2-可穿戴设备开源开发平台
君正用于智能手表inWatchT的IngenicNewton2-可穿戴设备开源开发平台
虽然Normal模式下,设计单位无法自主扩展指令集,技术发展只能按照外商划定的路线图亦步亦趋,无法自主选择发展方向。而且无论是授权到期还是指令集更新,都要再次购买指令集授权,始终是受制于人,沦为高级打工仔。
但在没有自己的体系可以依托或没有资本和技术自建体系的情况下,依附于国外体系,是独立自主发展向市场化运营妥协的无奈选择。
利弊相伴、祸福相依。Normal模式也能带来以下优势:
一是研发的技术门槛、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大幅降低。
例如飞腾和君正就不需要自己扩展指令集,不需要开发自己的编译器,更不需要构建软件生态和产业联盟,只需要设计“小米”、XBurst和UniCore-2等微结构以及“火星”、M150、M200、X1000、PKUnity86-3即可。
君正用于物联网的M150
君正用于物联网的M150
二是有利于市场化运营。
在依附于国外体系后,可以兼容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且丰富的软件生态,不会遭遇Hard模式下的软件生态瓶颈。这对于飞腾、君正和众志市场化运营来说是一大利好。
Simple模式发展路线
Simple模式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和大陆外厂商合作、合资;
另一种是软件和硬件方面完全依附于AA体系。
前者的代表是兆芯、宏芯,后者的代表是海思、展讯。
对于像兆芯、宏芯这样和国外厂商合资或者合作的企业来说,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兆芯可以得到Wintel体系的庇护,而宏芯能够得到IBM的技术支持。当然,代价同样巨大。从此往后,兆芯沦为Wintel体系的马仔,宏芯也被IBM绑在了OPENPOWER的战车上,永远的失去了像龙芯、申威那样自主发展的可能性。
而且,在引进技术中,往往有这样一个过程,先贴牌,后仿制,再修改原始设计,最后在将引进的技术融会贯通后自主创新。因此,宏芯今年发布的CP1,其实就是IBM的Power8的马甲,兆芯目前唯一一款桌面芯片ZX-A就是VIANano的马甲。
图表为1G主频下SPEC2000测试分数,各款CPU的编译环境未说明,仅供参考
按照兆芯和宏芯公布的PPT,要走完贴牌、仿制、修改、自主创新这个过程基本要到2018年左右的ZX-E和CP3。在此之前的产品,基本上谈不上自主知识产权,就更谈不上安全可控。
另外,对兆芯和宏芯来说,还存在另一些风险:
对于宏芯而言,IBM对宏芯的技术扶持是受限制的!POWER8最有价值的浮点运算方面的技术是不对宏芯开放的。另外,IBM将技术转让给宏芯的意图是扶持一个打工仔,做四核或八核处理器去和Intel抢市场。
如果宏芯想用IBM的技术自己设计微结构,做高端服务器的CPU和IBM竞争,那么宏芯将无法得到IBM的技术支持。
对于兆芯而言,风险就更大。
台湾VIA的X86专利来自收购的Cyrix公司,虽然获得了部分X86专利的使用权,但VIA在技术积累方面缺乏底蕴,在遭受Intel专利大棒的袭击下,VIA的X86芯片销声匿迹。
虽然在英特尔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达成协议后,英特尔需向威盛提供x86授权协议延长至2018年4月——在2018年4月前,VIA与Intel将可相互使用对方的专利,但2018年4月之后,VIA就不能再使用Intel的新专利(旧专利能继续使用)。
那么,到了2018年后,兆芯若不用Intel的新专利技术,那么很有可能在性能方面被Intel越拉越远,若是使用Intel的新专利,那么就很有可能被Intel专利大棒打的半身不遂,重蹈VIA当年的悲剧。
另外,兆芯技术起点很低。Cyrix公司早在2000年就有大批技术骨干人才流失,VIA的X86芯片在09年左右技术发展就基本停滞了,VIA官网上更是万年不更新,目前最好的产品是VIANano,但其性能实在是惨目忍睹,不要说和Intel的haswel比较,就是和龙芯GS464E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图表为1G主频下SPEC2000测试分数,各款CPU的编译环境未说明,仅供参考
图表为1G主频下SPEC2000测试分数,各款CPU的编译环境未说明,仅供参考
不过VIA最新的QuadCoreEC4650有一定进步,在制程工艺和主频方面比Nano有一定提升,但根据官网资料,微结构依旧是以赛亚的小改版本,单线程能力还是相对较弱。
另外,不知道VIA是否将QuadCoreEC4650转移给兆芯,QuadCoreEC4650是否就是兆芯的ZX-C。
对于像海思、展讯这样的公司来说依附于AA体系下,有利于商业运营,能赚快钱,但在购买ARM微结构,集成自己的SOC的过程中,ARM微结构授权费和每生产一枚芯片的专利费犹如ARM税在吸血,榨取了IC设计公司的利润。
海思和展讯的日子过得蛮滋润,原因在于海思是华为子公司,麒麟芯片自产自销不愁卖,定价上不受市场影响,华为内部说了算,而且华为产品的高溢价可以为海思留出充足的利润空间。
展讯在被紫光收购后,Intel又以15亿美元入股展讯获得2成股权,另外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给予紫光400亿资金。在紫光和Intel的输血下,展讯自然是能够纵横捭阖。而那些不能“拼爹”,或者虽然有个爹,但爹不是李刚的ARM阵营厂商,比如联芯、炬力、新岸线、全志、瑞芯微等就没这么幸运了。
另外,因为大家都是购买ARM的微结构,带来了产品高度同质化、缺乏核心技术、利润普遍偏低、市场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产品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
选择一个发展方向,集中攻坚是否可行?
目前,如果算上被飞腾终止开发的SPARC,在国内可谓集齐了X86、ARM、MIPS、Alhpa、POWER、SPARC六大阵营,而且还各搞一套软件生态和产业联盟,说是重复建设、互相倾轧也不无道理。
那么,国家是否能够出面协调,选择1-2个主攻方向,实现集中力量,重点攻坚吗?
难!
除了部门利益难以调和外,彼此之间发展路线的不认同也是重要因素——在龙芯、申威看来,选择Normal模式、Simple模式,永远受制于人,无法形成自己的软件生态,也无法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永远不能实现独立自主。
对于龙芯和申威来说,一个拥有国内最强微结构,另一个拥有国内最好的高性能众核CPU,经过十多年的技术积累,龙芯和申威已经有了自己的指令集、编译器,和颇具雏形的软件生态与产业联盟,要他们放弃现有的技术积累,转投X86、ARM阵营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在兆芯、海思等看来,选择Hard模式不仅技术门槛高,市场化运营更是难以上青天,是土八路斗美械师,自寻死路。在可以依附于Wintel体系和AA体系的大树下乘凉之时,根本不可能选择Hard模式。
另外,Hard模式成功了固然好,无论是信息安全方面还是商业利益上都是无与伦比的,但风险异常巨大,失败了就是血本无归。而Normal模式、Simple模式虽然在信息安全还是商业利益方面的收益不能和Hard模式比,但风险较低,是在国内半导体产业总体落后西方的情况下,向现实妥协后的无奈选择。
因此,国家决策层想必也是难以抉择,于是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能走的路都走一遍,总有个把能成。但以中国在IC设计方面的人才积累和资金投入,我们真的有这个资本和时间去挥霍么?
为什么国家对各家IC设计公司扶持差异巨大
盘点各家公司获得国家资金扶持情况:
2014年紫光(控股展讯)获得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400亿元人民币。
宏芯成立时获6亿注册资本,从2014年成立至今,获得补助不少于20亿元人民币。
兆芯成立时上海市政府出资12亿元,从2013年成立至今,获得补助不少于70亿元人民币。
龙芯自2001年成立以来,从国家863计划、核高基专项中累计获得项目经费5亿人民币。龙芯中科公司成立后,获得北京市政府2亿人民币的股权投资。2010年后未获得国家项目资金扶持。
飞腾、申威因是军方项目,并没有数据。
在中国的国情下,获得国家补助并不依靠各家的技术水平、技术成果、技术路线(技术水平最好,也是技术成果最丰富的龙芯、申威、飞腾,显然不如兆芯、展讯受国家重视),而是取决于各家单位的公关能力和国际巨头的在华影响力。
结语
五大阵营互相倾轧,一方面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相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下,中国芯能浴火重生,在国际芯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责
另一篇关于国产X86 CPU的文章
原文网址
http删除://tech.163.com/17/0522/14/CL20Q34100097U7T.html
前不久,永恒之蓝肆虐,教育网和公安内网遭到攻击,洛阳市公安官方甚至发文,承认公安内网陷入瘫痪。而Intel在不久前表示版本号为6.x、7.x、8.x、9.x、10.x、11.5、以及11.6系列的所有固件产品存在严重的漏洞,这就意味着英特尔近十年来的固件芯片都会受到影响。
根据资料表明,国家已经制订了旨在使用国产化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计算机计划——全国党政系统的计算所实现国产化替代,从而保障国家的信息安全。不过,考虑到党政办公中,暂时还不可能一下子就彻底抛弃Windows,即便用Linux取代Windows也需要一个过渡期。而目前国内做X86 CPU的厂商中,海光和兆芯无疑是最受国家器重的企业。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海光和兆芯谁能拔得头筹呢?
海光
海光与AMD合资的事情非常低调。据业内人士披露,海光与AMD合资是一些人抱着重复高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想法,因而开展的项目。虽然中国方面鲜有相关消息,但据外媒报道,AMD与国内公司签订的协议预计可为AMD带来2.93亿美元许可费和版税收入。目前,海光资金以天津投资和曙光自有资金为主。
其实,AMD最初的是打算和国内某驰名PC厂商合资的,还拿出了在2013年市场主流产品的源代码,并允许合资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自主的CPU核。为了规避Intel对X86专利授权的限制。据小道消息称:AMD在当初寻求合资时表示,如果AMD是合资公司的小股东,则合资公司就不能获得X86授权,只有AMD保持控股状态时,合资公司才能获得X86授权。因此最初合资的一项条件就是AMD控股合资公司。
但如果由AMD控股了合资公司,那势必影响合资公司获得国家扶持的力度,而且一旦外资控股,很多项目就无法参与了。将来若要给外资控股合资CPU公司打上“自主、可控、安全”的旗号也很容易遭受质疑。
于是形成了比较绕的一个方案:AMD与国内公司A成立合资公司B,合资公司B由AMD控股,负责开发CPU核(其实就是拿AMD现成的内核)。然后公司A购买合资公司B开发的CPU核,以此为基础开发CPU。最终实现ARM卖IP核的翻版。这样一来既规避了Intel的X86授权限制,又使这款X86 CPU成为内资公司开发的产品,迎合关于“自主、可控”等要求的界定。
只不过为了绕过Intel的X86授权限制,以及为了使开发的国产X86 CPU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才把合资模式搞的这么复杂。
如果当时某PC大厂真的与AMD合资,通过垂直整合,未来的市场表现是可以期待一下的。只不过当时某PC大厂因为资金链不是很充裕,加上大公司在决策上受各种因素钳制,在犹豫不决下没能成。然后AMD又去寻找了曙光等一些公司,最终才有海光与AMD合资这个事情。虽然不清楚最后海光与AMD具体合资方式,但如果依旧是AMD变相卖IP授权,那很有可能还是之前的那个方式。
海光的最大优势是性能。由于有AMD技术做后盾,CPU的性能是不用过于担忧的——相对于VIA给兆芯的以赛亚性能非常有限,AMD给海光的是性能强劲的Zen——AMD给予海光的是Zen的结构和代码!AMD给予海光的是Zen的结构和代码!AMD给予海光的是Zen的结构和代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虽然AMD在少数模块上有技术保留,但AMD能把Zen给海光,而不是已经落后的推土机或者挖掘机,这个已经展示出AMD的诚意了。在AMD的帮助下,海光如果能把主频做到3G以上,在国内就足以傲视群雄。海光主要面向商用服务器市场,也就是曙光原有市场,这样海光的CPU就可以直接替换曙光原本需要进口的国外X86 CPU,由于Zen的底子在,海光的CPU性能应该不会太差,这种海光依托AMD的技术设计芯片,曙光做整机销售的商业化模式,是有一定市场潜力的。
海光最大的不足是安全上存在瑕疵,以及尚不具备消化吸收Zen的技术实力。
CPU是否安全,微结构是关键,而Zen毕竟是AMD设计的,而不是国内团队完成的,考虑到美国科技公司向来有配合美国政府情报部门的惯例(斯诺登已经证实),以及相关单位已经证实,国外X86 CPU存在“冗余”模块,从怀疑论的角度去看,AMD是否会留下后门,这个还是未知数。
而且即便拿到源码,要消化吸收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自身技术实力有限的情况下,面对Zen这样复杂的东西,国内团队在短时间内很基本上是改不动的。
海光主要问题在于海光能不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因为AMD给的Zen相对于国内团队来说还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海光目前的技术团队是全新的,还缺乏大项目的磨砺,在技术上和经验上还有所不足,未必能消化掉AMD给的技术。
就第一款产品来说,海光做的事情是互联和cache一致性等工作,以及SoC要海光自己做。但内核却是由AMD提供的Zen,而且生产方面可能有需要仰仗AMD,很可能由AMD找晶圆厂(比如GF)代工。
对于海光来说,磨砺自己的技术团队,最终实现消化吸收AMD给的技术才是当务之急。
兆芯
兆芯是一家国家大力扶持的IC设计公司,在十二五期间,承接了核高基01专项,获得了数十亿资金扶持。在2017年又拿到了核高基一大笔钱。因此,兆芯是一家不差钱的公司,即便无法盈利,也能过的很好。相对于海光来说,兆芯获得的国家资源要丰富的多——海光以天津投资和曙光自有资金为主,兆芯拿核高基的钱拿到手软。
兆芯技术来源在于是VIA公司,其ZXA就是VIA Nano马甲,ZXC QuadCore C4600和VIA QuadCore C4650十有八九就是同一个东西。虽然兆芯在各种场合一直宣传自己符合自主可控,但其实ZXC的内核其实就是美国Centaur公司设计的以赛亚。ZXC极有可能就是把人家的设计或版图买过来,重新在台积电流片的产物。而兆新最新公布的ZXD,根据目前的信息看,其实是基于ZX-C的改版,在微结构不动情况下,做的SoC设计,集成了内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等,二级cache变大。
兆芯的最大优势有两个:一是能跑Windows,二是可以得到国家巨额资金扶持。
兆芯的不足也很明显:一是存在知识产权瑕疵;二是CPU性能比较一般;三是安全上存在瑕疵。
首先,在知识产权上,兆芯是存在瑕疵的,比如X86授权——毕竟AMD来华寻求合资时强调,必须控股,合资公司才能使用X86授权。但VIA只持有兆芯的2成股份,如果VIA持有兆芯2成股份,兆芯就能合法使用X86授权。那么,这就意味着VIA和AMD至少有一方在说谎。
不过,由于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单位持有兆芯80%的股份,这种政府背景的公司,在对Intel没有任何威胁的时候,Intel未必会起诉——毕竟在中国起诉政府背景的公司很难获得实际利益。但如果兆芯敢卖到美国去,很可能会被Intel弄得死去活来——毕竟当年VIA的桥片一度挺火的,但在Intel专利大棒下灰飞烟灭了,VIA都顶不住专利大棒,技术源自VIA的兆芯根本不可能有AMD那种和Intel交叉授权的地位。
其次,兆芯CPU性能比较一般,就以已经量产的芯片中性能最强的ZXC为例,即便是ZXC中主频最高的C4600,和AMD/海光相比差距非常大,根据AMD公布的数据:Zen在3.4Ghz频率下,使用GCC4.6编译器,优化参数 -O2,定点成绩为31.5,是C4600的3倍左右。
即便是与龙芯、申威、飞腾相比较,C4600也处于劣势,在局部一些指标上还处于明显劣势——单线程STREAM的测试,C4600的STREAM带宽基本为4-5GB/s,而龙芯3A3000为8+GB/s。多线程STREAM的测试,C4600的STREAM带宽基本为3+GB/s,而龙芯3A3000为12-13GB/s。在多线程上,C4600定点成绩是龙芯3A3000的74%,C4600浮点成绩是龙芯3A3000的70%。而申威421的成绩比龙芯3A3000还要强一些,兆芯和申威421的差距还要更大一些。
虽然兆芯官方宣传,ZXD的SPEC2006定点和浮点都在20分以上,但其实是ICC的成绩,而且从兆芯“单任务”这样的用词来看,很有可能是开并行化的结果。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开启并行化后,会将原本单线程执行的程序并行化给多个处理器执行,进而获得性能增益。但这种并行化仅仅只能用来跑分,实际日常使用中,很多常用代码并不支持,因而并行化是没有什么实际使用意义的。因此,兆芯官方宣传所谓的“ZXD的SPEC2006定点和浮点都在20分以上”水分非常大。
最后,就是存在安全瑕疵。从C4600的情况看,其内核就是美国Centaur公司设计的以赛亚。兆芯相关的英文资料也表明:Based on Centaur Technologie’s microarchitecture designs 。
揭秘中国X86 CPU两大阵营,海光、兆芯谁更强?
兆芯和VIA、美国Centaur公司之间的关系,兆芯国内技术团队、VIA、美国Centaur公司在设计兆芯的CPU中各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也是非常令人玩味的。
正是因此在安全市场上,由于兆芯是VIA马甲的现实,导致兆芯在一些项目上无法参与,比如XX工程中,上海市上报提议使用兆芯,结果被北京否决,换成了真正自主设计的CPU。再比如军队根本不认可兆芯,也是禁止使用的。
对兆芯来说,由于性能太弱,无法在民用市场无力与Intel、AMD竞争,即便要打国产X86 CPU的旗号,就性能上来说,也无法与海光相比。
在安全市场因为VIA马甲的现状,导致大多局限于上海本地党政市场推广,加上安全市场不能用Windows,这使得兆芯能跑Windows的优势被废。虽然有上海政府的鼎立支持,但相对于全国党政军市场来说,还是过于渺小。这是兆芯当前面临的窘境。
结语
海光和兆芯颇具相似之处,都属于国家重点扶持企业,压根不差钱。而且都属于X86 CPU,能跑Windows,就现阶段来说,从安全性、自主可控方面来说,两者都是有瑕疵——海光的国产X86芯片,内核是源自AMD的Zen;兆芯的国产X86芯片,其实是VIA的马甲。
差异就在于AMD的技术实力远远胜过VIA——AMD给的Zen也比VIA给的以赛亚强的多,因而在CPU性能上,海光远远强于兆芯。
在商业市场上,海光的CPU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但兆芯的CPU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而且曙光和海光之间的股权关系,使得曙光有比较大的动机去鼎立支持海光。而兆芯的整机合作伙伴很多也是龙芯、申威、飞腾的合作伙伴,属于几家整机产品都做,对于整机厂来说,客户青睐哪家的CPU,就多生产该CPU的整机产品。这样一来,很难形成曙光对海光那种强度的支持。
至于两者企业能否在国有天量资金的扶持下,实现高铁模式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就只有交给时间了。 好长啊,不过国产的有些时候还是必要的,希望能超过因特尔
vonRundstedt 发表于 2017-7-30 16:43
民营企业目的是赚钱,当然要用心做产品了。
拉国家大旗给自己做虎皮的都是骗子,最典型就是龙芯了。
民营什么情况大家心知肚明。没有国企,私企更惨,私企不会主动培养人才的,基本靠挖国企人才。
龙芯是不是骗子,你说了不算,但是巴铁骗局确实实实在在。 发展了那么久,民用好像没啥进展。 当初韩国现代汽车和国企红旗汽车开始发展差不多同时期,现在看发展的结果,大不相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