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绎当年传奇,重拾昔日尊贵——中国第1代空军飞行员计时码表。
备注:1961年4月,当时的一轻部下达任务,由天津手表厂进行立项试制专*中国空军使用的航空表(计时码表),该项目属于国家*密项目,任务代号为“304”。(当时的三机部十局于1961年下发了正式的密字号文件)。接到此项任务后,天津手表厂集中了全厂20多名技术骨干进行研制工作,由空军提供样机,由于当时缺少先进的设备,基本上是采用简单的方式和手段对零件尺寸进行测绘、计算,利用仅有的一台瑞士进口绘图仪进行绘图,天津大学计时专业的学生也参与了样机测绘工作,技术人员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加深了对该款手表结构理论上的认识。在试制人员中,既有工程技术人员,又有高级技工,也有刚刚毕业进厂的高中毕业生,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所有参战人员都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他们吃住在厂、以厂为家,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奋战,攻克难关,在参考原机芯设计基础上,图纸自行完善,所有工装、模具全部自行制造,特别是计时码表机芯的柱状轮结构,在当时的手表制造业中属于国际水平。到1961年9月份,5只样品表试制成功,经测试其性能已接近进口手表的水平。到1963年底完成了第二批30余只样机的试制,到1965年又试制了第三批样机100余只,1965年12月,经过由全国21个单位共计38位领导、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审,产品的走时精度、测时、高低温、防震、防磁、防潮、快慢针拨校、上条拨针启动质量、冲击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合格标准,顺利通过了部级投产鉴定,被批准定型批量生产。按照天津手表厂的表款研发序列排布,该款计时码表机芯编号为ST3。1966年5月,天津手表厂确定投产方案,同年10月底,正式组装成品1400只,发往中国空军一线。截至1968年,该款手表总共生产了近3000只,正如前面所述,由于该款手表在中国空军属于个人购买,所以其中一部分有可能流落民间。天津手表厂生产计时码表(航空表)供中国空军使用,这也是中国首例军品民产,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在1966年至1967年该款手表的批量生产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逐项解决,不但使手表本身的性能和质量不断完善,也大大提高了天津手表厂的手表设计、制造的工艺技术水平,提供给空军的该款手表获得了中国空军的好评。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另外该款手表的市场目标是提供*用,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每只定价人民币100元左右,生产的近3000只航空表基本上满足了当时中国空军的需求,并且随着民用手表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因此,该款手表在1969年停产,天津手表厂将主要精力放在民用手表的生产上。随后,该款手表的产品图、工艺文件、工装、在制品等所有材料都转移到当时的金笔厂(第二手表厂的前身),由金笔厂组织该款手表的生产,但由于当时的该厂的生产条件、技术力量等因素,一直没有正式生产,后来由于该厂调整、搬迁,有关图纸及工装等流失严重。按照轻工业部1961年下达的的军工产品试制任务于1961年4日开始,于1962年试制成功。1961年4月,海鸥手表集团公司(原天津手表厂)根据当时一轻部下达的任务进行立项试制码表,天津手表厂进行立项试制专*中国空军使用的航空表(计时码表),任务代号“304”,至1961年9月试装样品表7只。1962年5月,根据当时空军*令部的要求试生产,至1963年12月,试装成品表32只。1964年1月,修改图纸、调整工艺后进行第三批试制,至1965年10月试装出成品表100只。1965年10月,“304”——中国第*代航空表的测试意见出台,顺利通过走时精度、测时、高低温、震动、防磁、防潮、快慢针拨校、上条拨针启动质量、冲击等重要指标检测。1965年12月,通过以第一轻工业部为首的,包括当时的08单位、空军*令部、海军航空兵*令部、海军装备订货部监造部、海司航保部等21个单位共计38位领导、专家组织的鉴定,定型批量生产,其机芯安排序定名为T3。1966年5月,天津手表厂确定投产方案,同年10月底,正式组装成品1400只,发往中国空军一线就停止了生产。后来又赶上10年浩劫,故目前存世量也非常稀少,因这款表是当时唯一配发给我国空军的计时飞行表,收藏价值非常高,收藏价格逐年攀升,是国表收藏者忠一不二的目标,早以成为了国内外藏家竟相寻觅的我国造表史上最重要的历史铭品之一。天津手表厂生产的这款机型计时码表历史很长,虽然只有计分、计秒功能,没有计时,没有日历和自动上弦,但是这种采用柱状轮的计时码表机芯至今依旧是高端产品的象征。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